关于推动焦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单菊萍 张许良 张合兵
高质量发展是焦作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焦作是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课题组分别到焦作市工信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统计局、多氟多新材料、龙佰集团、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中原内配、超威电源、蒙牛乳业等20多家单位进行了调研,在分析了焦作市经济发展历程、近年来工业经济取得的成效、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焦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供领导参阅。
一、焦作经济发展历程
(一)经济积累期
上世纪80年代初~1993年,焦作多门类工业形成。在此阶段,能源、化工、建材等领域的国有企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企业遍布城乡,共同推动焦作工业空前繁荣。焦作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30.5亿元提高至1993年的105.6亿元,增速由15.9%提高至20.2%,年均增长15.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2.9亿元提高至1993年的7.6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87%。
(二)经济矛盾凸显期
1994年~1999年,受财政体制调整、宏观政策收紧、煤炭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焦作经济发展增速趋缓,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42.5亿元提高至1999年的204.3亿元,增速由23.1%递减至-13.5%,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由1994年的5亿元提高至1999年的8.7亿元,但增速由48.8%递减至-24.7%,年均增长11.7%,工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由87%下降至82%。
(三)经济快速发展期
2000年~2007年。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融入经济全球化,搭上了这趟发展班车。在工业转型、第三产业拉动、农业税取消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19.7亿元提高至2007年的823.9亿元,增速由8.7%回升至17.0%,年均增长15.0%,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0.4亿元提高至46.5亿元,增速由18.8%回升至24.8%,年均增长23.9%。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期
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环保管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出口型企业、能耗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2013年以来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971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2234.8亿元,年均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49.2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169.6亿元,年均增长9.2%。
二、近年来焦作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219.3亿元,居全省第13位,同比增长5.1%,居全省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位居全省第三。
二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499个重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388个“四化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9%、101.6%,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7.6%。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356”特色产业集群和“一城一都一基地”。2022年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规上企业增至39家,产值增至300亿元。
四是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成立氢能产业联盟,建成撬装式加氢站2座,联合郑州等市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河南理工大学未来储能技术学院。
五是产业创新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389家,全省排名第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4家,全省排名第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覆盖率分别为74%、65%。
六是数字化转型加快。晋控天庆、宏达钢铁等6家企业获评河南省智能车间,强耐新材入选2022年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明仁、金鑫恒拓等企业7个项目入选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居全省第3位。
三、焦作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偏重。2022年全市重工业、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分别达到60.3%和54.1%。而代表新动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分别为31.6%、6.2%,未能对工业发展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二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全市传统工业占比较高,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2022年采矿、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电力等占工业税收比重为46.6%,高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
三是龙头企业较少。除了龙佰集团、中原内配、多氟多等少数企业外,全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制造业中小企业居多,缺乏领军型、龙头性、支柱性企业。在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河南入选11家,焦作仅有龙佰集团1家入选、位居421位。
四是重点企业税收下降较多。根据2022年地方级税收统计,万方铝业税收仅为6058万元,同比下降65.5%,减少1.15亿元;沁阳鸿发金属税收9357万元,同比下降47%,减少8291万元;中州铝业税收1.5亿元,同比下降31.4%,减少6689万元;龙佰集团税收1.5亿元,同比下降5.8%,减少914万元。
五是新建项目见效慢。部分新建项目自投产以来,长期处于有产值无税收的状态。如瑞庆发动机近年才实现税收,2022年为1279万元;晋控天庆预计今年仍有1亿元的增值税留抵进行抵扣,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税收;孟州御捷电动汽车项目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融资较困难,经营成本较高。
六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大,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工业新增长点乏力。制造业整体“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产业基础研究能力薄弱,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足,关键零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赖性强。
四、推动焦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做强产业群链支撑。当前区域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的竞争,要加快新兴产业建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一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主导产业领域,打造“一城一都一基地”优势产业,打造中部新能源材料城、休闲健康食品之都、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在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力;在未来产业领域,前瞻性布局氢能储能、生命健康、6G技术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新高地。二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对我市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积极嫁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三是构建安全韧性的产业生态体系。紧抓国家新一轮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的机遇,主动承接重要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我市备份布局和产能储备,探索建立焦作产业链安全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治理能力。
(二)深化创新驱动赋能。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共生。一是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争取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在我市落地。以集中攻克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滚动编制技术攻关清单,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就地转化通道。二是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推广总集成总承包、综合解决方案、共享制造、远程运维等发展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导入轻量化、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三是营造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各县市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园区,拓展“市外创新源、市内应用场”的“科创飞地”模式。营造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等方面法治建设。四是加强校地合作。政府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龙佰集团、多氟多、强耐新材等企业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并邀请李建成、彭苏萍等院士来焦作传经送宝,积极承办科技创新大会。
(三)着力树品牌提效能。工业强,市场主体必须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发展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群。围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一批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具有链主地位的“头部”企业。二是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建立“专精特新”和“瞪羚”企业培育目录,筛选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全国或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三是推动实体企业与金融市场深度对接。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推动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挂牌上市,运用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四)面向国际市场招项目。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招引一批高质量优势项目,要有国际视野,前瞻30~50年,招引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新技术和投资。重点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与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精尖产业、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学习合肥、成都等地经验,谋划为先、招引为重、建设为要、服务为本,开展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链式招商、项目招商,招引一些国内没有、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五)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绿色低碳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是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标准方案,实行重点行业清单管理,建立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推广“绿色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绿色工厂梯级建设模式,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用好财政、税收等资源,用活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增强绿色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三是综合运用科技、管理、法律等手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龙佰集团等龙头企业参与绿色制造术语、属性和评价指标等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加快研究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加强重点领域资源环境地方立法。
(六)促进企业降本增效。降成本,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企业的综合成本得到合理下降,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扎实推进这项政策落地见效,切实降低企业税费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激励企业通过内部挖潜增效,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七)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思路,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构建全生命周期要素支持体系。一是细化人才政策。支持各地建立“高尖精缺”产业人才数据库,从人才的引、育、用、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坚持“亩均税收论英雄”导向,提高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与转型升级用地,实施精准征地、精准供地。三是优化金融服务。发挥好各类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作用,通过“创、投、贷、融”手段,对萌芽期和初创期企业提供精准靶向金融扶持。发挥国有资本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充分投入,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产业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