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淅川县老城镇村庄实用性规划及节点设计相关建议
发布日期:2022-04-13     来源: 太行发展研究院      供稿人:     

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淅川县是南水北调工程渠首的所在地和核心源区,本研究在移民安置工程、转产转业、植树造林等背景下,围绕淅川县老城镇村庄实用性规划及节点设计问题,制定了以“历史文脉”为根基和以“一村一品”特色设计策略,在实践中推进老城镇有序可持续发展。将移民安置、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与移民增收有机结合,在村落公共建筑、居住空间、村落景观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

城镇化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研究前期抓紧调查摸清淅川县老城镇村庄的基本现状,结合当下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一镇(村)一品”建设提供设计思路。避免利图短平利益而造成村镇与建成环境造成破坏,使村镇在传承历史文化、振兴乡村特色旅游业、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调查内容包括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整体格局风貌、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自然要素、历史人文资源和建成环境等方面。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建成环境,以及与村落有较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最终围绕淅川县老城镇沿水库十几个村庄展开调查研究的基础,围绕淅川县老城镇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背景展开,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淅川县老城镇村庄现状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规划及节点设计对策与建议。

一、历史文脉与现存突出问题

1 淅川县历史文脉

淅川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存丰富,该地区地处陕西、湖北、河南三省交接,商业活动和历史移民较为频繁,对该地区文化与建筑风貌影响深渊。从考古学视野看住屋,淅川自母系社会开始已有建筑遗存,在历史进程中有较完整的建筑空间建构。譬如,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浙川下王岗一类多室长屋,反映了较早期居住人口结构关系的重大变化。一栋多室,说明各室居住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淅川下王岗已发掘的长屋遗址长达100多米,由32个单元组合而成。从民族学材料来看,这是母系氏族晚期蜕变阶段出现的一种居住形式。到父系家庭圆屋组群形式,河南淅川黄棟树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已发现三栋一组的住房。主房为圆形,门南向,门前左右各有一栋稍小的方形配房,两门相对,构成三合的形式。淅川有建筑历史遗存深厚,与文化关联,住屋形式也随社会发生变化。研究住屋形式的变化以期对淅川老城镇住屋建筑实用节点设计大有裨益。据现场调查传统建筑形制与院落空间如下:

传统建筑形制:一堂一内/一堂二内。经过在该地区调研发现,传统民居建筑,建筑空间主要以住房建筑的一堂一内、一堂二内形式为主,厨房和杂物间会在院子中另设置。一般以二合院或三合院为主,单独设置门楼。

过渡时期院落形式:二合院/三合院。经过在该地区调研发现,院落一般以二合院或三合院为主,门楼单独设置,门楼方正小巧。也有采用歪门做法(其大门开启与主屋有偏移角度)。厨房单独设置,多加外挂烟道。建筑材料采用红砖,门楼墀头、主屋墀头继承传统式样。

2 现存突出问题

库区地理环境方面问题。该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陆上交通线路单一、可达性差。地理位置方面,位于淅川县东南角,丹阳湖最南边;用地类型基本为林地,耕地面积较小。用地重点区域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山水之间形成众多自然景观。水库对外形象方面,是亚洲最大的水库。地形复杂,规划难度大。用地条件方面,起伏大,沟谷纵横。坡向分析主要研究区微地形的复杂情况,阳坡由于接受较多的阳光照射。上升后的水位是175米,海拔介于170-175米用地作为控制用地,不做建设。设计难度较大。

公共建筑设施缺失问题。对各村考察后发现村庄公共建筑缺失。基于乡村振兴背景视角考虑,各村内的幼儿园(教育)、医务室(医疗)、村史馆、图书资料(文化宣传)等配套空间亟待建设。基于未来旅游开发视角考虑,考虑转产转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应考虑对外接待、交流、展示、售卖、餐饮、住宿等功能设计。

3 设计存在问题

淅川老城镇位于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在发展较好的深度旅游圣地,面对未来乡村振兴合产业转型形式,老城镇规划和设计应有前瞻思路,调研发现问题如下:多村一品,形象单一。通过调研发现,淅川老城镇新村落场地多进行平整,高程一致,村庄规划单一。没有较好利用山地台地空间,错落朝向湖心,依据各村景观布置,不利于旅游开放;建筑风貌单一,地域特征不明显。新建建筑采用灰白色彩的徽派风格,建筑风貌与当地原有风貌有明显差异,与周边自然风貌协调性较弱;户型单一,不接地气。建筑户型设计方面,存在户型设计单一,未考虑旅游开发,住户、游客居住互不等问题,没有考虑村民的农耕生活对储物需求户型设计不接近地气;公共建筑缺失,对外服务能力弱。闲置空间合理整合,村落教育、服务等公共设施缺失。村落除了少数老人,多数年轻外出,旅游背景下为减少房屋空置率,农民住宅建筑设计可考虑外出租,增加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

公共景观及节点空间。由于村落地处库区,人文、自然景观景观资源良好。经考察自然地势地貌,可分层组织景观系统,最大限度提供公共活动空间。考虑道路和大地景观节点结合,满足公共活动需求;同时在宅间考虑步行景观带,设置通向水景步行景观轴线和沿路景观带。依据每个村所处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各村资源和优势合理、精准定位,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大地景观和地标符号,避免视觉疲劳,达到“每村一品”个性特征鲜明的更新策略。再村落周边建成环境、村落有较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资源出发,从中国休闲度假板块的格局看旅游的发展,体验式山水湖滨休闲方式开发理念逐渐盛行,可借助水库旅游资源,综合旅游开发模式。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相对良好,可作为旅游游览区,除少量旅游设施和道路之外不做大量建设,尽量保育自然风貌,这些承载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村庄实用性规划及节点设计的对策建议

淅川老城镇村庄实用性规划及节点活化策略

经考察位于库区,沿线自然风景良好。到此地出行方式可以自驾车旅游、租车旅游、家庭式旅行、房车旅游等。目前市场容量巨大,未来前景广阔,可带来良好收益。由此,该库区集中连片可作为户外运动+营地休闲+文化休闲构成的户外休闲旅游区。以户外运动为载体,以休闲娱乐、山地运动、野外露营、品位度假为重点,培育、延伸户外山水休闲旅游产业链,打造时尚、健康的户外休闲旅居圣地。

规划与景观设计方面。考虑依托优美环境,对景区的市场认知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客源的产生。庞大的城市群客源市场群是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古楚遗风文化元素引入。定位与规划应注重本土文化元素的注入,考虑文化休闲与旅游度假居住的深度契合体,以楚文化为特色,融游客集散、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古楚风情的综合服务休闲体验区;公共建筑设计方面。考虑综合服务中心,为基地提供综合性服务,同时承担游客集散的功能。公共活动节点空间方面。可建造一处露天电影院,为自驾车游客提供电影欣赏体验,影院内可设美食、烧烤等。

景观节点设计策略。体现野趣,依托当地森林资源,根据林地景观形态,打造一处以森林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野营露营地。为游客提供可供出租的露营设施,同时结合本区域的其他项目;景观带设计策略。沿库区道路两侧策略。可设计骑行、步行慢道。沿湖湾滨水景观带策略。建立环湖的环保型滨水栈道。结合周边的森林景观、滨水环境,打造的自导式步道,公共空间设置景观节点与小品。沿山景观带策略。打造半小时/1小时/2小时徒步带,将户外运动与大众休闲娱乐相融合,感受森林中运动的的无限趣味,释放身心健身强体,核心项目可做山野运动中心、氧气运动森林、闲趣乐园。

淅川老城镇实用性规划与节点活化策略

总体规划方面。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合理安排建筑入口及流线,提升便捷性,合理利用地形高差设计道路和停车设施;利用自然地势地貌,分层次组织与设计;建筑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及传统生活模式,合理设计配套公建,最大限度提供公共活动场地。民居满足居民使用和对外出租,建筑形式及色彩上应与周围已建成环境相协调;景观系统方面。利用自然地势地貌,分层次组织景观系统,同时在宅间考虑步行景观带,设置两条南景观轴线和一条东西向景观轴线。通廊建立利用高差和水景优势,与山岭、水体建立良好的视觉通廊。高差设计方面。停车道路周边高差,村内停车为设置地面停车和半地下停车。半地下停车结合场地,找坡来解决停车。停车屋面结合景观设计,考虑公共活动场地;利用高差的优势,展现高低错落丰富界面关系;

3 淅川老城镇居住建筑活化略策

该研究主要考虑原住民和未来旅游对外出租,项目地块以16米长,10宽的基地进行户型设计。共设计9套方案,以下围绕以五套方案构思展开:方案一:双流线、双庭院、动态流线设计活化策略。在交通流线方面,主要考虑到旅游与住户需求,采用双流线设计。平面流线上考虑主人和客人分流,设计两个入口。垂直交通中,客流主要通过对立院落的竖向交通上二楼,一楼为主人使用,多余房间用作外租,在户型设计方面,设计入口大门、庭院、住房入口、传统建筑的礼仪空间。考虑当地气候,在设计考虑视线通廊,前后两个庭院丰富空间层次,客人流线与主人流线分离互不扰;方案二:双入口、增加储物、营业服务的策略。主要考虑农家乐个体经营和集体经营模式,设置双入口,采用主、客双流线设计;设置冬、夏两个厨房,增加储物功能;考虑对外出租、餐饮服务,设置餐厅,每个卧室设置独立卫生间和阳台;方案三:高品质居住+客房设计策略。户型设计考虑居家+居家旅游居住单元。户型主要考虑如下:传统四合院设计为基本布局,各功能空间品质。考虑家庭+居家服务为主,流线设计,空间尺度较舒适,卧室有独立卫生间、进入衣帽间大露台,临湖露台浴缸(即可观景);方案四:主人与客人分层设计。一楼为主人户型,采用大厨房+储物+对外客厅+私密生活居住单元+庭院;二楼为客人居住设计多户型、多品质原则,满足不同住户需求,设计成坡屋顶,采用上下铺形式(卫生间上设置上铺,结合坡屋顶高度设计),上铺可通过窗户到楼顶,结合坡屋面设计可上人平台,可以登高远眺沿湖风景。户型设计原则以紧凑为主,二楼增加的出租面积;方案五:园林方案设计。强调以园林式布局,三个院子,空间视觉移步景异,有层次,品质较高;可采用当地歪门设计,与主轴线形成错动感,起到空间转换,设计简明,空间灵动。

4 淅川县村庄公共建筑活化设计策略

针对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主要考虑库区需要净化水源地环境,除少量旅游设施和道路之外不做大量建设,尽量保育自然风貌。利用便捷的交通,设置多元化的营地,增加的房车功能。减少建设,慢足不同需求的游客选择,增加一批特色的生态建筑。以下举五个公共建筑设计策略。村委会设计。由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村委大院和政府大院曾是封闭、内向的空间,新时代背景下村委会应由封闭打开成开放性空间。通过活化设计,打破原有“围墙”的隔阂,村委会结合对外接待公共服务功能并加上广场,使其成一个对外开放空间,将会议和接待功能更好的对外服务,实现淅川县老城镇村庄村委会由封闭到开放目的成为村落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建筑;图书阅览室设计。开放的学习、交流空间,图书馆是村内重要的文化教育空间,是村民学习和交流较好场所,是旅居到此进行文化熏陶的场所,并承担着乡居慢生活的阅读与体验功能,也可提供阅览+茶咖、书籍售卖服务。设计应注重开放和交流空间的营造,活策略如下,可利用村内闲置院落,在院落格局基础上,通过局部打通、分割、重构等手法,营造出有活力的弹性空间。通过空间分隔手法,对主体空间进行划分;卫生所设计。村落建筑空间较重要的是卫生设施,建筑功能和面积考虑旅游因子影响。应考虑地理位置,在建筑风貌上应考虑地域特色;售卖空间设计。这每个村最重要的对外产品展示和售卖场所,可结合村史馆、公共广场等空间设计。主要经营当地土特产和文创产品,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展览空间设计。每个村落设置一个特色展览主题展厅,是“每村一品”的重要公共建筑,结合淅川老城镇沿湖十几个村落,可以每村突出文化,包括楚文化、孝文化等主题,形成一个带状的特色打卡地,每个主题展馆设计考虑选址、建筑风貌、空间主题等具有地标性。

淅川县村庄公共建筑活化设计策略

道路及周边节点设计策略。淅川老城镇沿水系展开,朝向库心景观较优美,道路应结合所处环境进行设计,考虑公共活动场所。譬如,朝向湖面方向设置售卖+休闲+人流集散广场为一体的公共场所;公共空间设计策略。考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营造,尽量结合已有的建筑进行加法或减法设计。内部空间,根据已有空间或新建空间,集合村集体公共服务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使建筑功能利用集约化。空间营造考虑使用人群休息、穿越、交流、嬉戏等活动需求,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景观设计策略。考虑地域风貌和特点,考虑楚文化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和历史遗存空间节点营造和引导,考虑休息空间景观营造和视线景观设计,考虑公共建筑外部空间景观层次营造,考虑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小品设计策略。考虑公共空间与景观小品的营造,结合现有空置地营造。文化符号的挖掘和引领。结合每个村子的特色设计具有历史遗存和文化结合的景观标识、主题log等,保证各村文化标识和物产特色标识,达到形象鲜明,可识别性强,文化底蕴丰厚。

综上,淅川县是南水北调工程渠首的所在地和核心源区。库区村庄面临举家搬迁后转产转业的就业环境挑战,同时面临植树造林净化库区水源地的背景。本帮扶项目通过对淅川县村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景观节点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淅川县村庄规划的现状与不足,研究国内外建筑村庄规划设计经验,提出设计对策和实现路径。通过引入淅川历史文化基因理念,通过“一村一品”设计规划理念,通过规划设计展现淅川县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助力淅川县乡村振兴,助力国家持续帮扶库区长期愿景。


作者简介:张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先后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理工大学等项目5项,参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教育厅、河南理工大学等重要课题近1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持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河南卷》,参编《建筑学概论》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