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发挥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推动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引擎。郑州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视野拓展大都市区空间规划格局
郑州大都市区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交汇地带,地理、交通、区位优势独特,要以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为目标,拓展空间格局,为全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发展理念。2019年初出台的《郑州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大都市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郑州大都市区要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化跨河连山发展意识,理顺山水林田湖草与城乡发展的关系。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视野,在山川河流、古道滩涂、森林牧场、湿地草场、农业田园等沿黄区域繁衍多样性生物,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大都市区空间格局。
拓展规划空间。从黄河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郑州跨河连山、承上启下、延左展右的空间格局,科学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提升和扩大区域内城乡建设空间调节能力和生态涵养统筹力度,促进城市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和合共生。
二、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涵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存在明显生态功能差异,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涵养高质量发展的循环生态系统动力源泉。
打通生态水系。郑州大都市区要统筹调度三门峡、小浪底、南水北调及各类引黄入市工程的蓄水储量和调水节奏,涵养生态循环需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加强森林湖泊湿地保护,构筑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以高效利用黄河生态水系为核心,对生态水系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并实现全域贯通,让黄河流域与郑州大都市区河流湖泊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创建绿色廊道。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创建黄河绿色生态廊道,涵养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三滩分治”的综合治理思路,在高滩区构建生态驿站以点状方式分布绿色廊道,在二滩区规划环河文旅生态步游道形成线状绿色廊道,在黄河两岸嫩滩区建设带状黄河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在黄河水源隔离带创建全流域绿色生态廊道。让郑州大都市区以点到面持续发挥绿色廊道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三生融合”发展。
三、优化中原特色产业结构完善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
郑州大都市区系国家粮食主产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现代物流及商贸中心,需构建中原特色产业结构,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
守牢粮食安全。河南始终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优质安全粮食工程。抓住国家释放的政策红利信号,挖掘具有中原特色的农产品,整合资源禀赋优势,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进行培育,积极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培育郑州大都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创新装备制造。郑州大都市区要以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作为主要抓手,在制造业中尽快植入绿色、智能、技术的基因,构建制造业梯队发展模式。以现代食品、电子及新材料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龙头梯队,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构建支撑梯队,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潜力梯队,打造区域增长典范和转型升级新样板。
健全服务链条。现代服务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郑州大都市区要以郑州为辐射源,以“四港联动”体系为依托,健全海、陆、空、网四条“丝绸之路”的服务网络链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重点产业,完善绿色低碳的供应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丝绸之路”的优势,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全球化发展。
四、挖掘沿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持久动能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要挖掘黄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抢占黄河流域文化高地,深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持久动能,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讲好“黄河故事”。推出一批具有中原风格、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挖掘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传奇故事的历史意义等,通过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景观公园、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品牌等形式传播“黄河故事”。
创建文化地标。以黄河博物馆为中心,向上下游和南北岸拓展,筹建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创建黄河文化主地标。筹建“治黄文化博物馆”,定期举办“中国黄河文化节”,向海内外弘扬“治黄工匠精神”;梳理黄河文化历史脉络,打造“仰韶文化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夏商文化博物馆”。
培育文旅品牌。围绕“中华源·黄河魂”主题,将黄河流域的山水资源、治水故事、黄河文明和丝路文化串联起来。以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游览中心为辐射源,带动三门峡、小浪底、人民胜利渠等治黄工程节点,嵩山、太行山等山脉节点,以及少林寺、陈家沟等特色小镇节点,培育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工程研学之旅、中华文明溯源之旅等文旅品牌。
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12月18日 13版)
作者简介:张锟,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事长。
邹小玲,太行发展研究院专职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