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焦作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陈桃霞 张许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文化来培根;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化来铸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2022年焦作市打造高能级文旅,2023年焦作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充分挖掘焦作文化内涵,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让文化为旅游赋能,让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一、推进焦作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焦作市将全域旅游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锚定“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之一。焦作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乘势而上打造高能级文旅”的发展目标。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焦作市要乘势而上打造高能级文旅,把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作为新的增长极。2023年,焦作市围绕打造高能级文旅,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山水富城·文武福地”。
(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自然景观卓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人杰地灵。焦作旅游资源丰富,文旅品牌闻名世界,很早就享有“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盛名。文化力是焦作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焦作地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带。从盘古开天辟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到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等文人轶事,文学星空闪耀苍穹。子夏、韩愈的文学思想震铄古今,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韩孟诗派开辟了全新的诗歌领域,竹林七贤的影响波及几代人的生存方式,陈氏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影响深远。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太极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享誉寰宇。这些无一不是覃怀地区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山阳城考古学价值极高,文化遗存保存完整;作为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焦作工业基础坚实雄厚,工业文化遗产丰富。古山阳文化、太极文化、云台山、青天河等山水文化、黄河文化、南水北调包蕴的水文化、古村落民俗文化,以焦煤工人为代表的“特别能战斗”的红色文化,等等,融汇古今,共同丰富着焦作文化的底蕴。
在打造文旅强省的历史紧要关头,我们要迎势而上,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本市文化资源进行集群化开发。
二、焦作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短板弱项
焦作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文旅能级提升、规划思路提升、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对太极文化的挖掘不够
太极拳早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太极文化是焦作的重要文化标识。但对太极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有待于加强。需要对太极文化进行深度研究,使太极的养生理念与焦作旅游名城的定位相契合。
(二)对云台山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云台山处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方位,历史跨度大,文化积淀极其深厚。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认为,从文化上言,云台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文化山、诗歌山、文艺山,是一座超级的文化、文艺的“钻石矿”。就文艺思想的前瞻性而言,竹林七贤或可引领欧洲文艺复兴。云台山是一座儒释道景观并存的宗教名山,这里有“武王伐纣”、“竹林七贤”,众多著名诗人的游踪,一代宗师的题咏,蜚声中外的医药学家的遗址以及宗教文化的圣地。目前云台山的文化内涵也有待于深度挖掘,使之与它的旅游地位相匹配。
(三)未能立足工业遗址,挖掘工业文化。
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与广泛兴趣。世界各地以博物馆形式,特别是科学、技术、铁路博物馆形式保护了大量的工业文物,满足并吸引了部分具有特殊兴趣的人们的旅游和观光,使工业遗产旅游得到了最初的发展。焦作是省内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工业文化遗产丰富,工业符号俯拾即是,有陶瓷、电厂、铁路、煤矿等。省内第一条境内铁路——道清铁路由此开启,它将怀商的事业版图延展到世界各地。2021年,西大井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目前已建成的焦作工业遗产博物馆将这一段历史图文与实物并茂地展现出来。但总体而言,焦作市的工业遗产还呈现出零散杂乱状态,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创建街头博物馆,借鉴西方成功经验,让工业遗产为城市文旅产业赋能。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有待加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宣传存在一定欠缺。焦作的黑陶文化、当阳峪的绞胎瓷文化、怀邦戏剧,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其美学价值。要打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活动展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限制,将历史资源潜移默化地融汇在城市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中。
(五)红色文化的统筹开发不够
焦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风起云涌,常平狙击战、道清战役,谱写了一曲曲抗战民族史诗。焦作城市的发展由外资入侵开始,被强行推向中国一个半世纪百折不挠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以百年党史为契机,将“特别能战斗”的焦作精神,一以贯之地融入城市的精神内核中,灌注到市民的文化血液中。以各级党政机关和学校为依托,在现有的十二会村、太行八英纪念馆基础上,拓展红色文化研学路径,加强焦作市红色英雄文化的挖掘,为城市铸魂。
(六)古城文化的挖掘有待深入
千年文化看山阳。山阳城的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整,其历史见于刘禹锡的《山阳城赋并序》中。山阳古城人文气氛浓郁,人文传统深厚,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待王镇是典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处,可供人观光、瞻仰、凭吊。对古城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意义深远,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七)地方史与地方志研究结合不够
焦作文旅产业的发展呈现区域性不均衡现象。提及焦作市的旅游形象,云台山、太极拳所在的修武县与温县是其中代表,市内文旅元素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焦作历史悠久,很多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意义。修武县的县名延续了三千多年,马村为武王伐纣,喂养战马之地。写村史和红色革命史的薛小战在他主编的《修武民俗与方言》中,展现了本地的衣食住行、人生仪礼、集贸特产、文化娱乐、生活常识、地方语言,对了解修武民风民俗很有意义,可以作为个体写村史与地方史的借鉴。以文化的方式留住乡愁,留住根,也就推动了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八)对水文化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山水焦作,焦作是一个有山有水的旅游胜地,对水文化的打造还不够,对山水文化的挖掘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焦作是全国唯一一个穿城而过的城市,要借着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的东风,将全域旅游贯穿始终。游客到焦作,不只是去看云台山,看特色民宿,而是拓宽视域,既能感受山的厚重博大,也能领会水的灵秀气质。
此外,焦作还有厚重的黄河文化需要好好整理、挖掘,需要进一步讲好黄河故事,写好怀川篇章。挖掘焦作市内黄河文化资源,熔铸科学与美学价值,为文旅产业赋能。
三、推进焦作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焦作市标识物的建设规划
焦作文旅产业的发展存在地区间不平衡,市区发展偏弱,可以将焦作元素进行整体规划,全方位、多领域地融入城市空间。在公共交通设施、街道标志等空间对焦作的文化地标进行标识,将焦作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廊道、纪念馆、纪念广场、博物馆、书店、图书馆等建筑中,融入各种沿线旅游产品中,完善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迎宾馆作为展示焦作深厚历史文化的窗口,致力于以酒店为载体,深入发掘焦作文化体验,将焦作文化元素贯穿于酒店整体;万达广场作为城市精致生活的体现,展示竹林七贤画,增添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打通传统与现代间的壁垒,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可以党政机关、景区、公共场所等空间为抓手,将更多的焦作名人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整体风貌的建设之中,征集名人故里文化标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开辟旅游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是近些年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遗产类型与遗产保护理论。焦作以云台山、青天河、青龙峡、峰林峡和神农山五大山水景区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形象被人们熟知,但是陈家沟、嘉应观、韩愈墓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投入程度远不及山水旅游,造成很多人对焦作产生只有山水而无文化的偏见。一是加大对名人故居遗址的展馆建设,二是在景区线路的设计上,凸显其中的文化元素。如考察青天河,可以引导游客关注李商隐、元稹等名人的佳作。推介“中国功夫之旅”“中原山水之旅”“国际黄河文化之旅”“工业遗产之旅”“文化名人之旅”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精品线路。对文化线路的开辟要在实地考察、科学调研、宏观把控的基础上,重点深挖焦作的文人文化资源,并做好文物保护措施。
(三)强化市域统筹联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往
晋城和焦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地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地域相邻,文化相融。古代的“三河文明”(河内、河东、河南文明),经过历史的演进与变化,已经分化为“中原文化”与“晋文化”两大文化系统,现在的焦作地区为“三河文明”之河内文明的核心地带,兼具两大文化系统的某些特征。考察河内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晋文化的挖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2013年开启的“一带一路”,使沿线国家之间民心相通、文化相通。焦作与晋城可以依此思路,打通官方与民间的文化交往,深度挖掘两地文化,加强文化融合。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几大古都,都建在离焦作不超过三百公里的范围内。焦作作为京畿之地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郑焦、焦洛应加强交流往来,把文旅融入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在中原文化圈中,求同存异,实现文旅产业的双向奔赴。
(四)加大对焦作市当代本土作家的宣传力度
焦作市作家群体以特有的区位优势,在书写焦作历史文化名城中独辟蹊径,对古城的对外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乔叶以细腻而丰瞻的文学创作,成为享誉全国的大作家。最新代表作《宝水》将焦作乡村文旅符号推向全国;杨晶的系列官场小说对河南政治生态的深刻展现,韩达佛禅小说的文化哲理,张艳庭富含青春气息的校园小说与独辟蹊径的音乐乌托邦小说,陈小庆的小小说都能独树一帜,多次入围不同作品选。古保祥的情感散文在各大媒体全面开花,编剧暗香对青天河、闹汤驴肉、烩面、土信面等焦作元素不遗余力的推崇,以《小城大医》《原味的村庄》等长篇小说掀起一股乡村美学风尚,为打造高能级文旅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样板性文本。可以在图书馆、书店、城市书屋、展馆中,将其代表作与本地历史文化典籍放在一起,共同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品位。
(五)推进智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全域旅游服务中心非遗文物数字化展厅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焦作历史遗存丰富,文人辈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用虚拟+现实的手段打造文创演艺,规范剧本杀市场,增加“引爆点”,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老电厂高塔灯光秀、“竹林七贤”沉浸式国风演绎、太极拳、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剪纸技法展示、怀邦豫剧演出等方式展示焦作非遗文化之美,引领时尚,提升文化软实力。尽量让演出常态化,规模化,形成品牌效应。
(六)加大文创、乡创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焦作文旅市场上还缺乏像故宫文创那样充满“故宫文化”元素创意与设计感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领域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文旅地标性产品。需要盘点本市旅游特色,提升文创产品的设计,加大研发、推广力度。
(七)加强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文化核心区建设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目前需要盘活焦作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尽量吸引多方力量的投入。如国家方志馆南北水调分馆、百年焦作近代工业遗址博物馆、典礼学书匾额博物馆、古怀州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活动,邀请志愿者、讲解员,加大宣传力度,让焦作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八)大力发展名人文化游,提高旅游的国际化程度
焦作以其奇山异水吸引了众多游客,整个山阳大地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一批批炳彪史册的名人——张良、司马懿、孙思邈、王维、朱载堉等,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焦作对韩愈文化的挖掘较为深入。通过焦作市名人在世界的影响力,深度挖掘这些旅游资源。
(九)举办大型诗歌节,倡导沉浸式文旅体验
中原大地,文化厚重。从《诗经·卫风》的《考槃》,到曹操的《苦寒行》,嵇康、阮籍、刘伶、张九龄、王维、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到元好问、许衡、于谦、魏源等文人都在焦作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以焦作市内几所高校及中小学校园为依托,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诗歌活动,打造书香城市,将文旅融合落到实处,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
(十)充分利用本市的科教文化资源
在焦作市内的几所高校,如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专等学校增加旅游管理专业的民俗与遗产旅游方面的课程,让本地文史专家、学者、作家以线上线下形式进大学课堂,进中小学校园,进图书馆、文化馆、书店,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弘扬焦作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增强受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知识与能力。
总之,焦作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存多样,要有全局性视野,在打造高能级文旅的战略目标下,深度挖掘,让文化为旅游赋能,共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本期责编:刘轩 联系电话:0391-3986351